气候变化真的存在吗?还是仅仅是理论预测?******
当地时间12月7日,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中国角“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正式举行。来自不同国家的政界、业界和学界人士在边会上围绕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传播干预低碳消费、电影艺术与气候传播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新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在边会上发表致辞时表示,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并且愈来愈严峻的现实,任何所谓的反证和否认或许只是掩耳盗铃般的自欺欺人。
俞岚认为,当前气候传播应该传递三个重要信息,第一是把公共意义和愿景带入有关气候变化的绿色事业,第二是从两端发力相向而行实现绿色目标,第三是深度运用相关技术使绿色经济流程平滑高效。
在俞岚看来,我们的首要担当是倡导气候变化共识,首要任务是提升公共意义和愿景,首要主张则是强化技术驱动,最终目标是让全球气候治理更有效率。
中新社编委、经济部主任俞岚 中新社 陈溯/摄以下是俞岚致辞全文:
尊敬的解振华特别代表,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由中国新闻社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气候传播和公众意识”主题边会。这是我们连续第六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主办这一主题的边会,也是解振华主任今天凌晨抵达卡托维茨后参加的首场边会,足以可见中国政府对于气候传播和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的高度重视。
我本人从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开始跟踪全球气候谈判进程,8年来,我和我的同事笔下记录了许许多多的气候人、气候事,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进展,也目睹了绿色低碳转型的艰难和困惑。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面临强烈不确定,作为媒体人,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公众讲好气候故事,鼓励更多人自觉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在新的数字化时代,媒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我看来,我们的首要担当是倡导气候变化共识,首要任务是提升公共意义和愿景,首要主张则是强化技术驱动,最终目标是让全球气候治理更有效率。
在陈述我的观点之前,有一个问题跃然而出,那就是“气候变化是现实发生还是理论预测?”如果答案不是一目了然,那么让我们直观回忆一下近期肆虐的飓风麦克,加利福尼亚山火,印尼的海啸以及很多美妙名称的极端天气现象,比如厄尔尼诺。所以,无需复杂论证,气候变化确实在发生,并且发生的频度和烈度均超出我们的预期。显然,我们需要达成的第一个共识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并且愈来愈严峻的现实,任何所谓的反证和否认或许只是掩耳盗铃般的自欺欺人。在此次气候大会上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经过了连续三年的平稳表现后,2017年、2018年再度反弹。到底是我们做错了什么还是做得远远不够?1.5度或2度的目标如何才能按进度实现呢?或许,我们需要做得更多,更加坚定,并且更加有指向性。
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也应该是当前气候传播中的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第一,把公共意义和愿景带入有关气候变化的绿色事业。任何经济实体,在财务收益的必然选项基础上,必须把环境、社会效益和公共责任纳入目标和愿景;任何投资活动,除经济回报外,ESG、责任投资和可持续性投资等必须自动成为投资决策的关键要素;公共意义和愿景必须是人类财富创造活动有机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绿色必须始终成为人类活动的底色。进入新经济时代,绿色代表价值,绿色创造价值,没有绿色内涵的所谓经济价值在扣除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之后所剩无几,所以,公共意义和愿景并非经济不可持续,很多实证研究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从两端发力相向而行实现绿色目标。全球多边协议是“从上而下”的制度安排,需要广泛协调参与国的利益和诉求,参与国以民生、发展、福利和成本等因素,都能相对容易地拒绝协议或执行时消极应对。协议本身立意高远,结构缜密,但症结却在执行层面,没有一定强制力的执行机制,国际协议全面落地的可能性不高。那么,为何不可以考虑同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呢?就是建立规则导向的气候要素市场和发明并推广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绿色技术一旦经济上可行,它的系统性推广就会提速,而广泛运用也就水到渠成。在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技术不仅是催化剂,而且是主要推动力,一旦通过市场使技术可定价、可交易,那么,即便出于经济考量,市场主体也会理性判断并调整其碳排放和碳足迹,经济个体合成的结果是绿色经济整体收益的“帕累托改善”。
第三,深度运用相关技术使绿色经济流程平滑高效。数字化时代,技术无处不在,绿色经济也不例外。绿色倡议在规范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诸多环节存在瓶颈和制约,仅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疏导和协调,但多元利益诉求的低程度披露和低精度量化始终约束效率的进一步焕发。假设换一个思路,把技术引入绿色经济流程。比如,区块链技术。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方法,把绿色经济活动和所有参与者的一举一动实时记录,任何修改都会同步呈现,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高度对称,任何的“漂绿”(greenwash)和指标数据造假行为分毫毕现。因此,可核实的技术实现迎刃而解,其后的惩罚机制和强制措施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这些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上有争议或者有疑虑的问题,恰恰是媒体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在中国、在波兰、在欧洲,在全球各国,都有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然而,与此同时,IPCC最新发布的1.5摄氏度报告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但跑步的速度还不够,记者与媒体的职责,或许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指出这一点,并且用前瞻的眼光帮助厘清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看到,今天在座的有不少是曾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朋友,中国参与气候谈判、气候治理这么多年以来,政府、媒体、学界、企业、民间组织也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命运共同体”,我衷心希望,气候传播的朋友圈能够越来越大,气候传播的事业也能够不断地有“新鲜血液”参与其中。
再次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边会,谢谢!
雨+降温+湿冷!广西将有三波冷空气排队入场,柳州的天气...******url:https://m.gmw.cn/2023-01/03/content_1303242439.htm,id:1303242439 1月1日 广西大部暖阳高照 元旦假期老天送来“大礼” 天气晴暖,充满美好 你们都去哪里玩了? 但!是! 今妹昨天 被“冻人”的气温给冷到了! 暖阳下线 冷空气来刷“存在感“了 广西又将开启“湿冷”模式 雨雨雨+降温 轮番“魔法攻击”—— 据气象部门消息 本月 广西将有三波冷空气排队入场 主要降温降水时段大致出现在 3日起至4日 受冷空气影响 桂北部分地区有霜冻或冰冻 12日—14日 受冷空气影响 有小雨 24日—27日 受冷空气影响 有小到中雨 冷空气影响过程中 桂北部分地区有雨雪冰冻天气 1月份,广西进入隆冬,该月是广西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各地月平均气温6℃~15.6℃,全区平均为11.4℃;月降水量为23.4~88.7毫米,全区平均为54毫米。寒潮、干旱、雾霾、霜冻和冰冻是1月的主要气象灾害。 在气温方面,预计广西各地平均气温:桂林市北部和柳州市东北部为6℃~9℃;贺州市,柳州、来宾和河池三市大部地区,桂林市南部以及百色市北部山区为9℃~12℃;全区其余地区为12℃~15℃。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偏高0.1℃~1.0℃,桂南部分地区偏低0.1℃~1.0℃。 全区大部气温下滑 尤其桂北大部最低气温只有个位数 昼夜温差大 白天只穿一件单衣的你 早晚就得乖乖加上外套 大家还是要注意及时加衣服啊 别觉得冷了还硬扛啊 这种忽暖忽冷的天气 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着凉感冒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广西气象台1月2日17时发布预报: 3日晚上到4日白天,全区多云间阴,其中桂东、桂南有分散小雨。最低气温:高寒山区1~4℃,桂北4~10℃,桂南10~14℃。 4日晚上到5日白天,桂北阴天大部有小雨,桂南多云到阴天有分散小雨。最低气温:高寒山区4~6℃,桂北7~12℃,桂南12~16℃。 强风报告和海洋天气预报 北部湾海面: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多云到阴有小雨,偏北风5~6级,阵风7级;3日晚上到5日白天,多云,东北风5级,阵风6级。 合浦到东兴沿海各地台风警报站,所挂的强风信号一号风球不改变。 未来一周 柳州天气情况 ↓↓↓ 2023年1月3日,阴,北风<3级,气温9~14℃。 2023年1月4日,阴转小雨,北风<3级,气温10~15℃。 2023年1月5日,小雨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2~15℃。 今妹提醒 1 早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公众外出游玩要注意防寒保暖,做好防护措施,同时要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避开局地性的阴雨天气。 2 各地城市、村寨和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外出游玩等应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增强防火意识,严防火灾发生。 3 时入隆冬季节 假日期间使用燃气、炭火增多,需加强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工作。 综合 | 中国天气网广西站 广西新闻网 南宁晚报 广西日报 柳州新气象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